1972年,一部记录中国当时城乡面貌的影片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,但这部影片曾一度被禁播整整30年。它呈现的,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点滴,还有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与社会的真实面貌。这部影片的幕后制作人是当时世界知名的意大利摄影师——安东尼奥尼。在周总理的邀请下,安东尼奥尼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中国,拍摄这部历史性的纪录片。
那时的中国,刚刚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,国际间的目光开始聚焦于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。周总理的初衷,是希望通过安东尼奥尼的镜头,让西方世界看到一个真实、鲜活的中国,而不是被一些西方媒体曲解和偏见所塑造的形象。实际上,这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试探,旨在打破对中国的误解与隔阂。因此,这次拍摄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,安东尼奥尼及其团队受到了国家最高规格的接待。
展开剩余86%摄制组的行程安排得十分周密,他们乘坐由周总理亲自安排的专车,由上海电视台的资深记者全程陪同,先后前往了北京、河南、上海等地。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,他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名文化使者,而是把镜头当作一只观察眼,去记录中国人民最自然的生活状态。正如他所说的:“我只是看了中国一眼。”他认为自己所做的,仅仅是用相机捕捉到的瞬间,而非刻意的描绘。
那么,这位意大利摄影师究竟拍摄了什么样的画面?为何影片的内容会被禁播整整三十年?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部被尘封的作品最终重见天日?接下来,我们就通过镜头回到1972年的中国,看看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。
影片的开头,镜头便聚焦在1972年的北京。街头的主流交通工具是二八大杠自行车,骑行上下班的人们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。在那个年代,工人的月薪只有几元钱,想要拥有一辆小汽车简直是奢望。因此,大多数工人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。尽管生活简单,但大家在互相陪伴中显得十分愉快,笑声与谈话声在街头回荡。画面中,卡车缓缓驶入,车厢内坐满了刚下班的工人。那时,工厂为员工提供了专车接送服务,工人们的通勤成本极低,大家并不炫耀或攀比交通工具,而是专注于工作,享受着平和的日常。
在工厂附近的幼儿园里,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。镜头捕捉到孩子们在滑滑梯上欢笑,老师则细心地看护着他们。那些小女孩们或扎着麻花辫,或披着马尾辫,头上插着一朵塑料花,身着五彩斑斓的衣物,充满活力。课间时,男孩子们玩着“老鹰捉小鸡”的游戏,女孩们则跳着皮筋,整个校园弥漫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在这个没有手机与现代娱乐设施的世界里,孩子们依然能找到简单而充实的快乐。
接下来,安东尼奥尼拍摄了1972年北京的一家医院。在这段镜头中,他记录下了医生为一名孕妇进行剖腹产时使用针灸麻醉的场景。那时,西医在中国尚未普及,西药也十分昂贵,于是医院普遍采用针灸来作为麻醉手段。安东尼奥尼对于这种在西方无法想象的治疗方式感到惊讶,他在拍摄过程中不停地夸赞中医的神奇效果。
然后,摄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农贸市场。那时的市场充满了生气,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琳琅满目,活蹦乱跳的鲫鱼只卖三毛钱一条,这样的物价在今天已是难以想象。在卖猪肉的摊位前,排队的人络绎不绝,摊主用手提秤一边称重一边熟练地与顾客交流。这一切展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镜头转到王府井大街,人们在街头来来往往。沿街小摊上有几家售卖冰棍的摊位,逛街的市民停下来买根冰棍解暑。大街上的人们在烈日下依然心情愉快。到了傍晚,人们骑着自行车慢慢回家,而他们的家,往往是工厂的家属楼,或是旧式的四合院。那时国家规定,租房的费用不能超过工人工资的5%,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宽松和压力的相对较小。
在这一切的背后,安东尼奥尼更加聚焦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。正如他所说,自己想拍摄的并不是雄伟的长城或是壮丽的故宫,而是普通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。而这一理念也在他前往河南林县拍摄时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。
河南林县位于中原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。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中,妇女们在河边洗衣,手捧衣物,捣打皂角。那时候,洗衣机和洗衣液并不普及,只有富裕家庭和大酒店才能拥有这样的设备。林县的人民靠着祖祖辈辈修建的红旗渠引水,解决了长期的干旱问题。正是这条渠流过,才能保证农业的灌溉和民生的基本需求。生活依然朴实,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依赖集市交换物资而非现金交易,村民们的生活简单而满足。
在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中,林县的人民对他感到好奇,因为这位外国人是他们从未见过的。老人们、妇女们、孩子们对镜头微笑或躲避,朴素的面容和简单的生活让这段影像充满温情。
最终,摄制组来到了上海。安东尼奥尼并没有像一些同行那样选择拍摄城市的现代化高楼,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市民的生活。他拍摄了上海老城区的一些“滚地龙”房屋,这些房子屋檐低矮,只能容纳一个人横卧。然而,这些地方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破败。这里是上海的工人新村,安东尼奥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,并通过镜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。
上海的茶楼、街市,工厂中的工人,他们用汗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劳作精神。这一切,虽然在西方不被理解,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。
然而,这部纪录片的问世,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。由于其写实的风格,部分画面被有心之人误解,甚至被拿来作为攻击中国的工具,影片一度被禁播了30年。安东尼奥尼始终坚持,他并没有刻意美化或丑化中国,他只是记录了1970年代中国最真实的面貌。直到2004年,这部纪录片才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安东尼奥尼电影展上重见天日。
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当年那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,也早已随着中国的崛起烟消云散。回望这段历史,或许我们该感谢安东尼奥尼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,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